小热带鱼长白点是什么原因?
白点病,是热带鱼最普通的疾病之一。因为它的病因比较明确、治疗起来也比较容易,所以一直被认为是比较好养的鱼类之一。但是,如果饲养管理不当或是气温骤变等原因,仍然会因此造成鱼只死亡的情形出现。 所以,了解白点病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。 (图片来自于网络) 白点病是由水生寄生虫—寄生虫体内发育成的幼虫—寄生虫外寄生所引起的。这种寄生虫叫做小瓜虫,属于寄生虫中的纤毛虫类。我们常见的寄生虫中的蛔目、吸目、绦目等这些寄生虫的成虫都有在外界游离的特性。而小瓜虫则不然,它只有在胚胎时期才能自由游走;当发育成为内寄生虫时,它们只能随寄生虫的消化道蠕动而移动,一旦停食,它们的活动受限。这也是我们利用高温浸泡能够彻底杀死小瓜虫的原因所在——当水温达到30℃以上时,小瓜虫幼虫就会停止繁殖并死亡。
1.早期症状。 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为体表的病变,表现为体表有大量白色斑点,严重时全身被白色绒毛状的菌丝覆盖,即使用手抚摸也会有白点附着于手上。
2.中期症状。 中期的临床表现随着寄生虫在体内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出来,此时病鱼全身布满白色斑点,并且逐渐增多变大,局部皮肤肿胀,并可能溃烂。由于瘙痒剧烈,病鱼经常会摩擦患处或身体其它部位来缓解病情。由于新陈代谢加快,鱼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,体质下降,食欲减退甚至消失,最终因营养不良导致衰竭而亡。
3.晚期症状。 此时,病鱼的体表会因炎症反应而出现红色斑块,并分泌脓性液体,患处表面覆有灰色薄膜,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和代谢废物,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。如不及时处理,细菌继发性感染将会迅速扩散至全身,使病情恶化,病程延长,甚至会造成鱼只死亡。
预防白点病的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:一是防止寄生虫的侵入;二是及时杀灭水中的寄生虫。
1、加强检疫工作。对于新购置的鱼只,特别是从野外采集或者从其他鱼友处收购的鱼只,最好经过相应的检疫程序,确认无寄生虫后再行放养,以防患于未然。
2、保持良好的水质管理。注意清换清水,保持水体的洁净。尤其要注意的是,切勿直接将自来水注入鱼缸中,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,直接注入鱼缸中会对鱼只的呼吸道产生刺激,诱发咳嗽和气喘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自来水静置24小时,待其中的氯离子散发干净后再行注水。
3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杀虫。常用的药物有磺胺类药物、呋喃唑酮等等,根据水体面积投药,使水体中有足够的药物浓度,一般连用5天左右即可见效。 在饲养过程中还应尽量做到: ①避免使鱼只直接接触阳光照射;②喂食应该定时定量,避免让鱼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;③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食物,特别是含油脂丰富的食物,应杜绝投喂;④保持水源的清洁,注意过滤系统的相关清洗工作。